[人物] 所見不一定為憑!專訪《目擊者》男主角莊凱勛

2017/04/06|焦點人物
by seboxhong

文/ Sebox


畢業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組,莊凱勛從舞台劇、電視劇、電視電影到電影長片,走過了相當紮實且多元的一趟旅程,2015 年以公視人生劇展《回家路上》與《出遊》兩部作品,同時入圍第50屆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男主角獎,最後以《回家路上》拿下此座獎項。事實上莊凱勛在電影長片的演出也相當令人驚艷,不論是在《志氣》裡面的郭教練、《菜鳥》裡的老鳥警察,或是《樓下的房客》裡面的老張,每一次的演出都讓我們看到不同面相的莊凱勛。日前他剛推出主演最新作品,也就是由《紅衣小女孩》導演程偉豪一手打造的《目擊者》,HypeSphere 有幸與莊凱勛聊聊,身為藝術表演者的這趟旅程,到目前為止所經歷的心路歷程。


即便演戲演了 10 幾年,莊凱勛仍然抱持著一顆赤子之心,從舞台劇出身的他,自認為對於電影的拍攝還沒有那麼熟悉,謙虛的表示這次拍攝《目擊者》讓他受益良多,不僅更了解電影在分鏡拍攝上的奧妙,也讓他重新挑戰了自己的演技,找出最適合在大銀幕上呈現的樣貌。


「我一直覺得類型片是我們很陌生的領域,尤其對於演員來說,這一個部分基本上是零,最靠近我們的例如《失控謊言》,是到這一兩年才開始嘗試這樣的東西。這次的拍攝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自己還是不覺得自己能控制的很好,因為過去我們在演舞台劇的時候,你的每一個動作、走位、眼神以及表情都必須要有背後的意義,這是一氣呵成呈現給觀眾的。換到了電影的拍攝過程,很多時候導演只需要我的一個轉身、一個眼神,前面沒有任何東西堆疊的狀況下,我必須要跟攝影機配合,才能讓導演在後期製作、剪接的時候製造出那個段落需要的情緒。」



要與尚未看過《目擊者》的朋友討論這是怎麼樣的一部電影實在困難,因為其中環環相扣的「梗」實在太多,不小心就會牽一髮動全身地暴露故事的劇情,也會間接影響到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所感受到疊加且迂迴的敘事方式。莊凱勛在訪談中透露,這也成為了這次在演出這個文本中最困難的一點,因為每一個表情都必須要留下後路,如果把戲演死了,到後來有什麼樣的轉折可能就會不合理。


「我覺得最困難的是如何在每一個細節都在當下說服觀眾,但在電影到了最後發生了轉折的事件時,觀眾回想你先前的表演,也必須能合理。我的意思是,你在這個段落如果就沒有層次地把戲演到底,那麼演到後面觀眾會無法連結,所以你的每個表演都必須包含其中的謊言,要騙觀眾,但又不能騙到底,這個拿捏是我這次面臨到最大的困難,但也是我認為最美的一次嘗試。」


《目擊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後莊凱勛面對鏡頭所述說的故事,這一場一鏡到底的戲碼,在刻意去掉情緒之後,莊凱勛所給出的是讓觀眾從骨子裡冒出涼意的驚悚感受,這樣的觀影經驗絕非透過音效、剪接可以完成,而是相當仰賴演員對於自己表演的熟練與熟悉程度,才能將本身平淡無奇的冷笑話說成令人不寒而慄的寓言故事。


「這個段落其實我們試了很多次,不同的情緒、語調以及表情,我們一直在找出最適合、最屬於作為結尾的表演風格,有掛著淚痕的演出,也有憤怒宣洩的方式,最後導演要我把所有的情緒拿掉,反而卻呈現了一種很有趣的對比。尤其因為這個小故事對我來說是很迷人的,他迷人的地方在於每一個好的表演對於觀眾來說都會產生佛光效應,好的表演可以讓觀眾思考各種不同的面相,甚至腦補其中的故事意涵,每個人都會讀到不同的訊息。不同的觀眾會扣回自己的生命經驗去思考這樣的段落,又因為這是一個發生在電影最後的橋段,觀眾腦中產生出對於這個文本不同的結論,這就是讓我認為最迷人的關鍵。」



《目擊者》以「羅生門」的方式講述了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莊凱勛的表演帶領著觀眾以相當亞洲本質的敘事手法,不斷迴圈地最後到達了故事的終點,而這個故事的終點卻並不是如此絕對,正如莊凱勛在訪談中所說,這些開放的空間是最具有挑戰性的嘗試,卻也成為了這部電影如此出眾的原因。不過回到莊凱勛身上,在嘗試許多不同的角色之後,他心裡還是有一個非常想要嘗試、挑戰的類型角色,這與他過去所接受的京劇訓練有關,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大銀幕上挑戰類似的古裝角色。


「因為我自己有 10 幾年京劇的底子,我修的是武生,但因為在台灣這樣的環境、資源底下,很難出現時代劇、古裝...等等這類型的作品,除非是與中國合拍,不然很難會有機會嘗試武俠小說改編類型的作品,對我來說這就好像我練劍練了十幾年,但一直沒有舞台可以發揮,雖然在舞台劇的媒介中曾經嘗試過,但在電影這個平台還沒有機會,所以還蠻希望可以接觸這種大江大海,有時代背景的表演作品。」



的確,我們鮮少(幾乎沒有)在台灣的電影產業中看到類似設定的作品,也或許因為文化變遷快速成為了阻礙,觀眾離台灣本土文化、歷史的距離越來越遠,剩下的只是《大稻埕》那般淺入淺出作為故事背景的設定。不過從舞台劇到電視劇一路到電影平台,莊凱勛坦言他還是最喜歡在電影的鏡頭前的演出,科班出身的他並不特別對舞台劇傾心,原因就是在看似平常的事件與演出當中,堆疊而成的影像表現才能真正進到觀眾的心。


「我覺得最自在的還是電影欸(笑)。因為舞台劇的狀況很有可能會讓你以戲養戲,你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角色會越來越立體,但要盡善盡美做到第一場戲到最後一場戲,你所呈現的東西都是差不多的,這樣對觀眾來說才公平,相對的也限制了我在表演上面的發揮,可能在細微的情緒起伏上面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表現,但這也鎖住了我在詮釋的過程。」




[caption id="attachment_87264" align="alignnone" width="700"] 《回家路上》[/caption]

「電視對我來說還是相對不自在的,因為我每次在演出電視劇的時候,我都覺得充滿了太多語言,太多台詞,畢竟電視是在廣播式微之後出現的產物,電視擔負的另一個責任是廣播劇。你看很多麵攤的阿姨光用聽的都知道電視在演什麼,這樣的媒介必須要用說話的方式來交代故事,尤其電視的架構又是帶狀的,即便觀眾漏掉了一集,下一集他還是能接上,這對於演員來說就必須透過話語來替觀眾複習,對我來說電視的演出事實上是很不寫實的。」


「電影就很不一樣了,電影讓我覺得很舒服的原因是它就是生活的片段,而且觀眾是專注的,他們會填滿你在表演之中置入的留白,電影不需要太多文字、語言推進劇情,能夠用演的就不用說的,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覺得很自在的原因。」


訪談的最後我問到莊凱勛演了這麼多年的戲,最希望在觀眾腦海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象,他淡淡地卻誠懇地告訴我,他不希望大家記住他的名字,他希望每一次觀眾見到他都是電影裡的角色,自己是什麼樣子並不重要,能透過影像作品傳達自己努力營造的樣貌,讓觀者記住,對他來說是一種莫大的肯定。


「我希望觀眾看到我是電影裡的角色,而不是莊凱勛。如果路上的人看到我叫不出我的名字,但知道我是《目擊者》裡面的記者、《菜鳥》裡面的警察、《志氣》裡面的教練,對我來說其實都是一種肯定。」




[caption id="attachment_87265" align="alignnone" width="700"] 《菜鳥》[/caption]

即便拿下了金鐘影帝,莊凱勛談吐間仍然透露著自己對於未知領域的渴望,以及想要挑戰自己的熱情,更以獨特的觀察為目前影像藝術不同的媒介做了一個註解,不僅可以感受到這位演員除了在每次演出角色準備上的用心,從莊凱勛身上更可以看見一個對於影視產業注入心血的藝術家。《目擊者》目前已經在台灣上映,如果想知道莊凱勛最後說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故事,千萬記得前往電影院觀賞,直接地支持如此用心且優秀的演員。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