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馬丁史考西斯為《母親!》辯護!撰文重砲批評爛番茄電影評分網站

2017/10/12|新聞快訊
by hsphere

電影評論網站在網路世代已經成為電影觀眾評斷電影好壞以及是否要進戲院觀賞電影作品重要依據,而這些被量化的數字對電影的助益以及傷害也是這一兩年來好萊塢重要的議題,狂熱球也曾經撰文、報導過多篇關於此現象的文章,其中搜集英語系媒體電影評論的爛番茄網站一直是領頭指標,越來越多的案例指出番茄的新鮮與否將牽扯到首週票房與後續進場觀眾的成長,這個現象在上個月《母親!》(Mother!)上映後又再次被拿出來討論,原因在於本片在cinemaScore 上得到了最低分 F ,也有相當多聲音對於本片提出負面的看法,進而似乎造成了一股潮流。


延伸閱讀:爛番茄的新鮮度真的會影響票房嗎?​


不過其實《母親!》導演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在片中塞入了許多符號、隱喻,將整個故事塑造成一個寓言,確實是一場大膽的嘗試,派拉蒙也曾發表言論力挺戴倫拍攝本片的大膽無懼,今天馬丁史考西斯(Martin Scorsese)在好萊塢報導發表一篇專文,談論了他在看完《母親!》之後對電影評論影響產業現況的諸多問題,以下為全文:


我強烈懷疑會有人懷念當我們在求學時寫作業被打分數的時期,也許我是錯的,但我並不這麼認為。


當我從學校畢業之後,我以為我可以對我自己說「太好了!別再給我打分數了!」,但這個想法是在我的電影第一次試片之前。多數的電影創作者都可以跟你說,試片是一個很殘酷的經驗,有時候它是真的會造成傷害的。RKO 電影公司曾經對奧森威爾斯的《安伯森家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舉行試片,利用觀眾的負評順勢的對奧森的版本進行攻擊,而後來我們都知道這是被世人公認為最接近完美的版本。


有時候當多數人一起工作時,試片是可以解答一些基本的問題,例如這裡的訊息對觀眾來說是清楚的嗎?這顆鏡頭的時機是對的嗎?是什麼時機讓觀眾出戲?以及為什麼沒有造成效果?諸如此類細小、非常具體的議題將會被釐清。


然後,一旦電影完成了,評論就出現了。就像其他人一樣,我也必須接受各種好壞的評論,那些負評當然不是這麼有趣,但都是理所當然必須存在的,然而我會說過去那些對我電影有些意見的評論者,當他們認為有辯駁的需要時,他們都會用合宜的方式回應。


過去 20 年關於電影的事情很多都已經改變了,這些改變發生在每一個環節當中,從電影的製作拍攝到人們的觀賞與評論,而多數的改變都有著兩個不同的面向,例如數位科技讓年輕人能夠更直接、獨立的拍攝電影,另一方面 35 釐米的電影播映機在首輪戲院的逐漸消失也是一個嚴重的損失。


不過有另一個改變在我眼中是很單一的。今日今時「票房數字」所造成的問題早在 80 年代開始就慢慢增加它的實質影響力,在我年輕的時候只有少數的媒體如好萊塢報導會報導票房新聞,然而當時它對整個環境是無法造成什麼討論,如今我深怕它已經成為了一切。票房成績已經漸漸地成為電影界之間的討論話題,這種殘忍的批評主義讓電影首週週末的票房成長,同時也變成了一種嗜血的運動,甚至鼓勵了更多人以更加殘酷的方式撰寫評論。我就是在說 70 年代末成立的市場調查公司 Cinemascore 以及線上「資料搜集平台」如爛番茄,他們都對真正的影評毫無任何貢獻,他們對電影的評論就像是你在賽馬場上對賽馬的評分、你在餐廳評論網站對餐廳的評價,或是你在 consumer reports 網站對家電的評論,他們的所作所為對電影產業造成了全面性的影響,但卻沒有展現電影評論中的創造力以及深度,最後讓電影工作者退化成製造業、電影觀眾變成安逸、無冒險精神的消費者。


這些公司以及資料搜集平台開始和認真拍電影的創作者設立敵對關係 — 就連它的真實名字爛番茄也充滿羞辱性,而真正用熱情、實際知識撰寫電影評論的影評卻逐漸的被忽視,反而越來越多的聲音開始聲援批評主義,人們對於電影或影人得到否定、謾罵似乎感到愉悅,甚至在有些情況下他們被批的體無完膚,這和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新片《母親!》(Mother!)後段那些嗜血又絕望的群眾相似度極高。


在我看《母親!》之前,我就被那些嚴厲的批判感到非常干擾,很多人似乎想要定義這部電影、劃定界線、同時針對它的缺陷隨即開始譴責,也有很多人對於 Cinemascore 給予它 F 的低分而感到愉悅,然而這又可以成為另一個故事:《母親!》被 Cinemascore 可怕的分數 F 羞辱,淪落到和阿特曼、珍康萍、弗萊德金與索德柏的下場。(註1)


在我看完《母親!》之後,我似乎被這些快速批評搞得更加心煩,這也是為什麼我必須在這邊分享我的想法。人們開始變得非常嗜血,純粹只是因為一部電影沒有辦法濃縮成兩個字去形容,像是「這是恐怖片」、「這是黑色喜劇」或是「聖經寓言」,還是關於道德和環境破壞的警示寓言?也許全部都有一點點,但很顯然的我們無法用其中一項去分類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需要完整解釋的電影嗎?觀影過程中的體驗呢?這部片明明就是一部身歷其境的電影,在編排與表演上都如此美麗,主視覺和視角轉換的角度不斷的改變;它的聲音設計,讓觀影者被四面八方襲擊而來的音效墮入更深更深的夢魘之中,它的故事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讓人感到越來越坐立難安;恐怖、黑暗喜劇與聖經的元素、警世寓言 — 它們全部都在這部電影的觀影經驗裡面,最終吞噬了劇中角色和觀眾,只有真正充滿熱情的電影人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讓我在看完幾週之後依舊回味無窮。


真正的電影人拍出來的好作品是不需要被破解、消費或是瞬間理解的,甚至不需要馬上就被喜愛。這些電影會被拍出來純粹就是站在攝影機後的創作者想要拍攝它們,歷史上有太多這類的例子如《綠野仙蹤》、《風雲人物》、《驚魂記》、《步步驚魂》…等等,他們都是在上映的時候被否定但隨著時間而漸漸地成為經典之作。


爛番茄與 Cinemascore 的評分機制很快就會消逝,也許它們會被更糟糕的機制取代,或是在一個新興電影文化的曙光中而消失,最終,像《母親!》這樣充滿熱情去雕琢的佳片將會一直留存在我們的腦海裡。


 
註1. 上述導演的作品都曾經被 Cinemasocre 評為 F ,分別是弗萊德金的《恐怖幻象》(Bug)、阿特曼的《浪漫醫師》(Doctor T and the Women)、珍康萍的《兇線第六感》(In the Cut)、索德柏的《索拉力星》(Solaris)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