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在美國苦了6年的李安,拿著《推手》以及《囍宴》劇本回到台灣,當時詹宏志先生將這兩本劇本拿去參加了行政院新聞局的優良電視劇本比賽,分別獲得了首獎以及二獎的高度肯定,也因此受到了中央電影公司的徐立功先生的注意,最後總共提撥約莫1800萬的預算準備開拍《推手》,不過以當時的匯率(1 : 40)來看,50萬美金的資金對於李安來說還是太少,他不知道該不該好好把握這個機會,還是等更好的製作預算及規模到位再拍片。
因此詹宏志先生招集了當時台灣電影新浪潮的領頭人物包括了小野先生、侯孝賢導演以及楊德昌導演,一起討論關於《推手》的執行與否,最後侯孝賢導演認為,身為一個導演,無論如何都要有一個「開始」,如果最後預算不夠再來想辦法追加,就這樣,一位偉大的導演在一個小小的公寓中誕生了。
1991年《推手》問世,開啓了震撼全球電影界的「父親三部曲」,也正式打開了李安輝煌的導演生涯,23年過去了,當年稚嫩徬徨的李安,已經拿下了兩座威尼斯影展金獅奬(《斷背山》、《色戒》)、前無古人的兩座柏林影展金熊奬(《喜宴》、《理性與感性》)以及兩座奧斯卡最佳導演(《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偉大的成就往往來自微小的開始,也許如同侯孝賢導演所說,很多事是我們做了才去解決問題的,因為在未知的領域裡,根本沒有「準備好」的一天,因此任何的時刻都是「準備好」的時機。所以我總認為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機會是給想要創造機會的人創造出來的。
(照片提供:詹宏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