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法國新浪潮影迷集合!2014金馬影展推出楚浮八部經典作品!

2014/08/22|國際影展
by hsphere
為紀念法國新浪潮大師楚浮(François Truffaut,1932-1984)逝世三十週年,金馬影展特別策劃專題致敬,除了有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日以作夜》,數位版本的《野孩子》、《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巫山雲》、《鄰家女》,還有新近修復完成的《四百擊》、《夏日之戀》與《最後地下鐵》等共八部經典。新舊影迷不僅能重溫他歷久彌新的電影風格,也得以回味珍妮摩露、凱薩琳丹妮芙、伊莎貝艾珍妮、芬妮亞當四位法國影后的魅力演技。

早慧的楚浮,十九歲起就為《電影筆記》撰寫文章,他的筆鋒犀利大膽,愛恨分明,雖然得罪當時不少名家,卻也挖掘出更多被忽視埋沒的電影作者。從影評人變為電影導演,楚浮堪稱一鳴驚人,長片處女作《四百擊》(The 400 Blows,1959)便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正式宣告了「法國新浪潮」席捲影壇。而當時年僅十五歲的男主角尚皮耶李奧(Jean-Pierre Léaud)也自此成為楚浮的銀幕代言人。十一年後,楚浮親自粉墨登場、自導自演《野孩子》(The Wild Child,1970)的文明醫生教導在森林被發現的野蠻孩童,有人認為這部片在影射楚浮的精神導師巴贊(André Bazin)帶領他進入電影世界的經歷,但他卻把本片獻給深受他影響的演員尚皮耶李奧,在文明與野蠻的辯證外,充滿感人的孺慕之情。

[caption id="attachment_36098" align="alignnone" width="656"]Les 400 coups 楚浮《四百擊》一鳴驚人拿下坎城最佳導演[/caption]

楚浮不只熱愛電影,也景仰文學,他二度改編自法國作家亨利皮耶侯歇的自傳體小說《夏日之戀》(Jules and Jim,1962)與《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Two English Girls,1971)。前者講述兩男一女的三角戀,展現青春狂野的年輕氣息,無論友情愛情都入木三分,更成功打造出珍妮摩露迷人多變的銀幕形象,成為法國新浪潮的謬思女神。後者則將一對性格迴異的英國姊妹,先後愛上玉樹臨風的尚皮耶李奧,編織成複雜糾葛的情愛地圖。兩相對照,餘韻無窮。

楚浮是許多女星心目中最完美的導演,因為他總能挖掘出每個女人獨特的個性與面貌。當年未滿二十歲的伊莎貝艾珍妮(Isabelle Adjani)就是在《巫山雲》(The Story of Adele H,1975)演出法國文豪雨果之女,為愛走天涯、終至瘋狂的癡迷行徑,感動了無數觀眾,也讓她一舉成名。有「世界第一美人」之譽的長青影后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和楚浮合作的電影中,《最後地下鐵》(The Last Metro,1980)最為經典,不但贏得十座法國凱薩獎,還被選為八0年代最佳法國片,凱薩琳丹妮芙飾演聰慧勇敢的劇團女團長,在德軍佔領下,依然演繹出藝術、時代與人生的衝擊。而楚浮生命中最後的愛人芬妮亞當(Fanny Ardant)在《鄰家女》(The Woman Next Door,1981)風情萬種,卻選擇以玉石俱焚,面對舊情復燃的煎熬,完全教那些虛情假意的愛情片自慚形穢。這些被楚浮用心打造的傑出女星,不僅被激發出精彩的演技,更在銀幕留下永恆的倩影。

[caption id="attachment_36102" align="alignnone" width="625"]《野孩子》獻給楚浮銀幕代言人尚皮耶李奧 《野孩子》獻給楚浮銀幕代言人尚皮耶李奧[/caption]

一生奉獻給電影的楚浮,在《日以作夜》(Day for Night,1973)以戲中戲的方式,描寫電影劇組在拍攝過程遭遇種種難以預料的挑戰,除了讓影迷一睹造夢之外的真實困境,更透過幕前幕後的細節,傳達出不悔的熱愛。無論是「頑童」、「情聖」、或者「電影狂」,楚浮的每一個面向,都教影迷念念不忘!

2014台北金馬國際影展將於11月6號到11月27號舉行。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