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an專題 / 《該死的順序》下一個,死的會是誰?

2015/03/27|
by seboxhong
文/ Ivan

復仇戲碼在許多電影早已屢見不鮮,不外乎在於「復仇」此一元素,就電影製作面而言是非常吸引人的題材,好比主角不幸陷入麻煩、被栽贓陷害,隱忍多年,直至忍無可忍,被迫走上報仇之路;或是身邊最重要的親人遇害,不願就此甘心了結,而尋求一個合理的答案等,皆是復仇電影裡常沿用的橋段。

其中不免也延伸出額外另類、幾近瘋狂的復仇手段,有探究心理變態的,像是《切膚慾謀》;有展現至親第一而無所畏懼的,像是《即刻救援》系列;也有強調血腥惡趣的,像是《追殺比爾》等,都能讓觀眾享受報仇的快感之餘,也能充分感受到此類型片的魅力。特別一提的是,在多半充滿濃厚的肅殺意味之際,有的卻會以戲謔、無厘頭的方式呈現,在死亡劇情下加入幽默色彩,《該死的順序》即為一例,一連串的洩恨報復,就是要一一揭曉,下一個,死的會是誰?

愛子心切,復仇老爸永遠都有挖掘不完的威力。《該死的順序》便是從一名無辜青年的死亡,正式拉開故事序幕。平時擔任挪威鏟雪車司機的尼爾斯,剛獲頒榮譽市民表揚,卻也因接獲兒子吸食海洛因的死訊,生活掀起巨變。堅信兒子清白的他,於是自行展開追查,赫然發現原來是龐大的黑手黨組織在幕後操刀,便立誓要一個一個剷除並找出真兇。但就在黑道嘍囉愈清愈空,整起事件也愈來愈荒謬,還引發兩大幫派大火拼,使他在這場廝殺中,漸走向不可預料的結局。

因此,看似老掉牙的復仇情節,在故事後段卻突然大暴走,將原先單純的喪子父親逆襲,演變成黑幫輪番下地獄的小型戰爭,一線看手足無措的父親,如何循序漸進替兒行道,二線看不同族群間的失和械鬥,剪不斷理還亂的多方衝突,如同電影裡頭停不下來的鏟雪車,要把所有不可能清除的障礙都輾平才會罷休。

被各界譽為「當黑色犯罪小說碰見昆汀塔倫提諾」的本片,來幾個殺幾個的設計,恰似昆汀作品《追殺比爾》中的必殺名單,在冷冽的雪地裡,搭配著熱鬧搞笑的復仇行動,甚至把難以吐露的男男基情,與檯面上下不一的黑幫生活實錄等,調配出前所未見的男性世界;尤其各個角色個性十足鮮明,亟欲討公道的父親,與前妻不合而不時瘋癲的毒梟老大,以及衰小無辜喪子的年老黑幫老大等,逞兇鬥狠之間,皆表現出驚人的丰采與力道。

在不間斷嚴刑拷打的殺人過程裡,最饒富趣味之處,莫過於其對傷亡的處理方式,當劇中人物 “有幸” 領到便當時,一張字卡便會串場出現,配上十字架、劇中人名和演員本名,以及一段陪襯的聖樂,不但提醒觀眾死的人是誰,更呼應了英文片名《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失蹤清冊之意;加上一次兩次相同的棄屍畫面,為了徹底藏屍滅跡,而纏上鐵網讓小魚鑽洞食用,笑點援用的重複手法,除了體現出黑色幽默的精髓外,更使本片有著目不暇給的驚喜與樂趣。

此外,《該》片將白色的冰天雪地作為主要場景,以襯托出黑色詼諧與紅色暴力的搶眼,交雜順暢的敘事線下,不僅主人翁失去親兒,幫派老大也同樣痛失摯愛,無以名狀的哀傷,都娓娓道出自古以來承襲已久的父子溫情;滿滿仇恨、猜忌與利益的爭鬥背後,更偷渡了北歐移民議題,係高度社會福利國家的挪威,相對易使移民湧入,殊不知在這福利最好的地方,還是有黑道把持著,本地人與外來移民的大雜燴,也會淪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諷刺。

 

從私人恩怨拉抬至種族交惡的格局來看,也就流露出沙文主義下,盡是荒謬的一面,就連年輕的毒販老大都教育下一代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觀念,所幸一句幽默的「你有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似也保留生性純真的可能。藉由以冷酷表情著稱的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 Skarsgård)的強大演出,與保羅史維瓦漢黑根(Pål Sverre Hagen)性情多變的出色演繹,以及擅以風趣基調,深入淺出描繪社會問題的漢斯彼得穆蘭(Hans Petter Moland)執導下,《該》片確實為一部藝高人膽大的犯罪喜劇作品。

部落格連結:http://ivan0511.pixnet.net/blog(散場時,別忘了您的貴重物品…)

專頁連結:http://ivan0511.pixnet.net/blog/post/272799808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