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坎城影展電影筆記:《海街日記》、《索爾之子》、《龍蝦》與《童話中的童話》

2015/05/21|專題報導
by hsphere

文 / 徐硯怡


《海街日記 》(Our Little Sister)


第六十八屆坎城影展競賽單元,由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有如海風吹拂般療癒的《海街日記 》揭開序曲。改編自吉田秋生同名漫畫,相依為命的三姊妹在外遇離家的父親喪禮上,與素昧平生的同父異母妹妹相遇,並決定一起共同生活。一向擅於刻劃家庭幽微牽絆的是枝裕和,以一幕幕吃飯、洗澡、補紙窗、醃梅子......等日常生活場景,堆疊出姊妹日益深厚的手足之情,也密密埋下各自心中對缺席雙親難以言喻的複雜心結,所有不滿與不甘在影片中第二場葬禮被坦承揭露,也在櫻花撒落時寬恕放下,人生繼續往前走。 一切如漫畫般的簡單美好,並無探討更多社會議題的意圖,但普世皆可同感的動人親情處理,也算交出水準之作。


our_little_sister


《索爾之子》(暫譯,Son of Saul)


曾任貝拉塔爾助理的匈牙利新人導演拉茲洛那米斯(László Nemes),首部劇情長片堪稱為本屆競賽片中最具形式大膽之作。劇情描述索爾是納粹集中營裡的「清理員」,也就是負責處理死者屍體的囚犯。在一次毒氣室的「清理」過程中,發現逃過毒殺卻將被活活賜死的男童,決定為他進行一場猶太安葬儀式,入土為安。這個執念也是推動劇情進展的唯一力量。 本片在導演堅持下,以35mm,1:33(4:3)的規格與比例播放,全片以手持長鏡頭跟拍,隨著主角遊走在集中營裡的殺戮與逃亡之間。淺焦跟拍的鏡頭充滿緊繃與壓迫力道,直接殘酷的屠殺場面以刻意模糊的背景呈現,更警示著屠殺與壓迫的歷史,有可能在任何時空重現。影展放映後被視為金攝影機獎的大熱門。


Son-of-Saul


《龍蝦》(暫譯,The Lobster)


作品一向冷冽絕望令人窒息的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在《非普通教慾》後,帶著首部英語發音新作《龍蝦》重返坎城。近未來的社會裡,人類需以伴侶形式存在,單身者將被強制送到度假中心培訓,在45天內找到伴侶配對成功,否則將被變成動物或者放逐。本片雖然大牌如柯林法洛、瑞秋懷茲、班維蕭、蕾雅瑟杜......雲集,但導演風格凌駕一切,演員彷彿其操弄在手下的懸絲傀儡,一致性地以壓平的聲音與木然的表情,一本正經詮釋這由導演建構出來非黑即白、不允許有模糊地帶的荒誕世界,更增詭譎。 但縱使再精采、當變態與扭曲的人性成為標準模式,浸淫其中則也會漸漸使人無感。


lobster-reilly-whishaw-farrell


《童話中的童話》(暫譯,Tale of Tales)


今年許多導演都講起「國際語言」,帶著首部英語發音作品參賽。兩度獲得評審團大獎(《娥摩拉罪惡之城》、《盧哥來唬秀》)的義大利導演馬提歐賈洛尼(Matteo Garrone)也是其一。改編自歐洲第一本童話文學集〈五日談〉,如同每個童話故事都有個殘忍的主旨,本片以驚人的視覺特效與描述三段卡司強大的西方鄉野奇談:莎瑪海耶克飾演為求得子不擇手段生食獸心的皇后、文森卡索飾演貪圖青春美色精蟲衝腦的國王,與陶比瓊斯飾演為寵物走火入魔不惜犧牲愛女的父親。 製作團隊最驕傲的是本片所有視覺特效都由義大利本土後製公司完成,並在影片發想階段就參與劇情特效創意與討論。雖然坎城映後普遍認為形式高於內容,但的確不失是部視覺聽覺感官都令人驚嘆不已的異色童話。


salma-hayek-eating-a-dragon-heart

相關新聞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