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硯怡
影展進行到第二週,參展影片已開出一半,兩部華語影片《山河故人》、《刺客聶隱娘》在法國時間19、20號媒體試映結束後,隨即在國際媒體、影評人間引啟爆棚口碑。在影展主要場地節慶宮(Palais des Festivals)所在的 小十字大道(Boulevard de la Croisette)上,四處可聽見排隊等待放映的各國記者討論不絕於耳。
《山河故人》(Mountains May Depart)
賈樟柯 2013年《天注定》後,第四部入圍坎城主要競賽的作品。影片以導演慣用的三段篇幅,講述女主角趙濤從1999年到2025年,橫跨25年從三角取捨、婚姻失敗、親子離散到孤老晚年的故事。影片刻劃變動中的中國社會制度,生命個體在往物質、資本主義靠攏的時代變動洪流下被吞沒、弒根,又或再度追尋的過程。這是典型的賈樟柯,全片隱喻、符號、象徵無處不在,處處埋梗,直至最後百花齊放,卻又是沒有見過的賈樟柯,寫實主義基底下呈現了「賈樟柯式」的未來想像甚至寓言。影片運用放映形式作為更多的象徵,以三種畫面比例(1:33、1.85、2.35)變化作為三段時代分野。當放映至影片第45分鐘後,片名才倏地隨著結束的第一個年代,展開了第二個年代的畫幅躍上螢幕。十分特別的方式,也揮灑出一個創新格局的賈樟柯作品。映後除了奪金呼聲高,幾乎是量身定造的女主角趙濤,更有希望奪下坎城影后。
《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
若說趙濤的「存在」是成就《山河故人》的真實,那麼《刺客聶隱娘》的真實,便是成就於舒淇的「不存在」。侯導積蘊了15年,又耗費五年拍攝的《刺客聶隱娘》,隨著這幾天媒體的坎城報導,讀者應不再陌生。外媒看完後 「極美卻看不懂」的一致感想,其實是侯孝賢電影語言精粹極致後的必然現象。將所有搬演造戲的成份一一剝除到最低,才能達到真實。所以我們看到聶隱娘頭到尾只說了兩次話,所有演員姿態、對白和動作,就如同片中雕髏細膩考究的美術、服裝、佈景一般,刻度分毫不差的成為電影中導演調配佈局的元素──不能太多,多了就偏離真實了。平穩的長鏡頭與如水墨畫的自然空鏡,自然氣韻合而為一,平緩吐息,點到為止,念念不忘。儘管目前一致好評,但《刺客聶隱娘》呈現出的哲理與其到達的藝術層次,似乎已不需金棕櫚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