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基礎教學時,先來介紹一位美國的平面設計師 Roxy Radulescu 所創建的個人網站「Movies in color」。這個網站的特別之處在於擷取電影中各種經典劇照並配上對應色卡,來表現顏色以及電影藝術與造型設計之間的關係。該網站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你不只可以從中增加對色彩的敏感度,還可以見習到美學概念用於生活上,像是裝置藝術、排版設計、甚至服裝搭配等等都可以學以致用。
「眼睛為靈魂之窗」之意就在於被賦予的另一種視覺享受。色彩的組合上千萬種,顏色的加總不只是呈現肉眼下的形態,還可以透過這些配色方式了解電影所呈現的氣氛,以及角色們的內心世界。然而,這個部分多數交由電影美術指導們來負責,也偏屬於電影製作後期的階段。現今的電影課程仍多偏向導演或是編劇等熱門職位居多,很少有機會可以接觸與美術指導相關工作性質的知識,因此藉由以下五種基本電影配色模式來了解電影的色彩美學。首先從最基本的架構開始談起。
色相環(The Color Wheel)
色相環常用於調整色調或是添增效果之時,根據色彩學(Color Theory)中的三原色(Primary Colors)、三間色(Secondary Colors)以及六個再間色(Tertiary Colors)而定義出的配色工具。色相環是由RYB上的十二種顏色所組成,亦稱減色法(Subtractive Color)。RYB顏色模式中主要以紅色、黃色、藍色為主,亦指三原色。三間色為綠色、橙色、紫色,可以藉由三原色混合而成。剩下的六個再間色則由原色與相鄰的三間色混合而成。一般而言,我們多以右半部的暖色調系列來代表歡樂及活力,而左半部的冷色調系列則代表安詳及冷靜。接下來就進入我們的重點「五種基本電影配色模式」。
互補色模式(Complementary Color Scheme)
互補色是指兩種對應的顏色所形成的對比效果,亦為現今最廣泛的配色模式。以暖色系與冷色系的兩種顏色來強調對比度以及提升鮮豔、突出的效果。最常見的例子為橙色與藍色、藍綠色(Teal),這也是多數的好萊塢大片都以這兩種顏色作為電影色彩效果的原因。然而,使用互補色模式時須適度調整其飽和度,使該對比效果是令人感到賞心悅目而非刺眼。



相似色是指以色相環上鄰近的顏色之組成來呈現電影中整體色彩的協調感。彼此之間的色彩結合較為柔性,且非為暖色調或冷色調,因此並不會表現出像互補色模式那樣強烈與具張力的效果。通常以相似色作為電影中的風景色調來呈現自然、柔和之感。最常見的模式是選擇一個主色系,並挑選與其相近的色彩作搭配,最後再以黑色、白色以及灰色作襯托。
三等配色是指三種顏色於色相環上以120度隔開,雖然整體色彩的飽和度不會太高,但一樣給人生氣勃勃之感。然而,三等分配色為電影中最冷門的配色模式,不過適當使用仍會展現出令人驚豔的效果。
補色分割相似於互補色的對應關係,但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補色分割是以主色及其對應之兩側顏色作結合。一樣具有強烈的對比度,但張力的效果較不顯著。
矩形配色是由兩組互補色所構成,通常具有五光十色之繽紛感,但至少有一種主色來突顯其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