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電影史小教室:一戰後德國電影的特殊性與表現主義的興起

2015/07/20|專題報導
by seboxhong

文/ Sebox


歡迎回到狂熱球電影史小教室,前幾週我們提到了除了美國、法國以外的電影發展,而這週要帶大家看看德國在一戰之後發展的電影產業,尤其在納粹統治德國後,除了在政治經濟上有非常大的變動,藝術家們也有其創新。沿襲了當時歐洲最熱門的史詩電影與政宣電影後,更與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的繪畫融合,發展出一套表現主義的電影手法,不僅開啟了而後非常多元的電影類型,包括科幻電影、黑色電影等,成為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電影運動。


一戰過後德國戰敗,嚴重的政經問題讓德國的電影產業稍微停滯,因為德國政府禁止所有的外國電影進口,所以大量的電影需求就激發了德國本土電影的產量,而除了先前我們提到的UFA製片廠外,德國境內開始有大量的電影公司出現,截至1918年已經超過130家。1918年後德國的電影工業開始大規模的邁進,主要的電影主題因為戰爭結束了,由政宣電影轉移至冒險動作電影、同性戀、娼妓等性議題、以及模仿義大利的史詩電影。


提到史詩電影時期不得不提的是德國導演劉別謙(Ernst Lubitsch),他在UFA公司所拍攝的《杜白麗夫人》(Madame Dubarry)不僅在國內大受歡迎,在國際間也有非常高的評價,而當時他的才華讓他遠赴好萊塢工作,成為當時第一位到美國好萊塢拍電影的外籍導演。劉別謙擅長拍攝上流社會的喜劇電影,看似有禮的行為來往,私底下可是有藏不住的性渴望以及酸言酸語,最有趣的就是人物或是影像細節中的一個小衝突,所造成的笑料以及幽默,這樣的手法我們稱之為「劉別謙式觸動」(Lubitsch Touch)。劉別謙在當時特殊且創新的創作手法,幽默的導演手法影響了後世非常多電影導演,包括伍迪艾倫(Woody Allen)、小津安二郎,以及大量的喜劇創作者,在它們的電影裡可以看到導演們在小地方安排了一些劉別謙的影子,非常有趣又有致敬的意味。




gabinetedrcaligari6


德國電影工作者在歷經了將近二十年的電影發展後,漸漸開始加入了更多不同的元素,更受到當時表現主義的畫家、舞台劇的影響,電影創作者羅勃偉奈(Robert Wiener)拍攝了《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Caligari),開啟了德國表現主義的電影浪潮。德國表現主義強調電影的風格化,大型劇場式的佈景讓電影敘事可以超脫其寫實性,演員們濃厚的裝容配上誇張的演戲方式,似乎將舞台劇的極致拉近了電影裡,藉由過分誇張的戲劇表現呈現角色內心的壓抑與情緒。打破了電影拍攝的方正規則,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中的常有被扭曲的物體,而整體的場面調度則為圖像性的互動,讓一部電影的場景看起來超乎過去觀眾們所認定的電影內容,將潛意識的黑暗、瘋狂一面圖像化呈現在電影裡。



《卡里佳利博士的小屋》講述一名瘋子卡里佳利博士來到了一個新的城鎮,他告訴大家他有辦法能讓參加者做預知未來的夢,,然而鎮上的人卻離奇的一個個死去。而法蘭西斯試圖找出卡里佳利究竟在搞什麼鬼,調查後的結果卻讓觀眾發現,其實精神異常的是法蘭西斯而非卡里佳利博士。在當時寫實主義仍然是電影觀眾最主要收看的電影類型,不過因為此種類型已經過於飽和,所以德國的電影藝術家才將想法訴諸行動,當然也獲得相當好的反應。製片公司UFA也非常看好表現主義電影的熱賣程度,所以非常的著力於表現主義的電影培植,後來也有許多當時難得的佳片,如穆瑙(F.W. Murnau)所執導的《古靈》,描述一個用泥巴捏成的巨人如何度過他的一生,而其中的怪獸造型也間接影響了之後科學怪人等角色。穆瑙也是吸血鬼電影的開山始主,他所拍攝的《不死殭屍—恐慄交響曲》(Nosferatu, eine Symphonie des Grauens)現在看起來仍是令人頭皮發麻。





5


不過就在德國表現主義龐大的資本下,電影公司沒有辦法支付這麼高的費用拍攝一支影片,使得UFA窮困潦倒面臨很多財政問題,再加上通貨膨脹的影響,電影公司不願意再製作此種類型的電影。1927年由佛列茲朗(Friedrich Lang)拍攝的《大都會》(Metropolis)成為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潮的最後一頁,也成為科幻電影的先鋒始主。《大都會》的拍攝過程相當龐大,動用了3萬6000名臨時演員,也發明出「鏡子方法」(Glass Shot)來拍攝特殊的場景,他們將透明玻璃上繪製縮小的場景,直接放置在鏡頭前面,當演員表演時就會看似在特定的場景演出,如同現在的合成效果。此部電影也成為歷史上的經典,據說希特勒對於《大都會》相當喜愛,甚至請建築師設計了一個電影中的巨大環道,命令集中營的囚犯搭建這個環道,而德國表現主義也在如此喜悲參半的氛圍下畫上句點。


電影藝術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發展,當德國電影創作者紛紛離開家鄉,到好萊塢尋找更好的發展,他們在好萊塢也發展出了黑色電影(Film Noir)等風格。我們回過頭看整個德國表現主義的緣起,更可以了解電影創作者為了要跳脫傳統學術的藩籬,將自己的觸角延伸自各處,隨著時代潮流以及一顆與別人不同的心,發展出如此龐大令人敬佩的電影類型,間接影響後世的電影創作者。這股反叛的力量持續到過後的法國新浪潮,用電影諷刺社會問題成為電影創作者無言的抗爭,在法國新浪潮時打破體制更成為其主要的發展脈絡,而也因為這些顛覆與創新,如今的電影才能有這麼多種樣貌。


相關新聞

留言區